据《日本经济新闻》9月28日报道,世界各地陆续中止海上风电开发项目。以开发成本上涨为由,海上风电项目被迫取消或推迟,亦有开发商选择退出相关业务。截至2025年8月,全球10个国家和地区共有装机容量合计达22吉瓦的海上风电项目中途受挫。这一数字已超过2023至2024年两年的总和。有观点认为,开发成本高企的局面仍将持续一至两年。在此背景下,海上风电作为“脱碳王牌”的预期正迅速减弱。
据欧洲调研机构睿咨得能源公司统计,今年1至8月间,主要因材料费用上涨而中途遇挫的项目遍布美国、英国、日本、印度等全球10个国家和地区,共计10个项目,装机总容量达22吉瓦。这些项目原计划于2027至2032年间投入运营。目前,受挫项目的规模已超过2025年全球预计新增装机容量(17吉瓦)。
睿咨得能源公司指出,因成本上升导致的招标失败或开发商退出的情况自2023年开始显现。从2023年到2024年间,英国、丹麦等地共有6个项目(装机总容量为16吉瓦)搁浅。2025年以来,随着更多国家积极推进海上风电大规模开发并启动公开招标,受不利商业环境冲击的项目数量进一步增加。
印度于2024年首次启动4.5吉瓦海上风电项目招标,但因投标不踊跃于8月中止。印度提出到2030年实现30吉瓦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的目标,不过,鉴于开发商成本负担过重及港PG电子官方网站 PG电子网址口设施不足等原因,全球风能理事会分析认为:“印度海上风电在2030年前投入运营的可能性很低。”
丹麦、德国、荷兰和爱沙尼亚等国的海上风电项目招标也因开发商关注度不高以失败告终。台湾地区在6月前撤销了装机容量为0.9吉瓦的海上风电项目开发许可,主要原因是在开发成本飙升的背景下,开发商难以满足本地采购要求。
开发商退出项目的情况也频繁发生。5月,海上风电巨头丹麦沃旭能源公司中断了在英国的开发项目,项目原计划装机容量为2.4吉瓦。该项目虽于2024年9月在英国政府提供电价差额补贴的“差价合约”制度下中标,但沃旭能源公司有关人士表示:“供应链成本持续上升,加之利率上调等多重不利因素,项目执行风险加大。”
挪威国家石油公司于8月宣布中止在澳大利亚与当地企业合作推进的装机容量为2吉瓦海上风电项目,并已退出在西班牙、葡萄牙等国推进的项目。在日本,三菱商事与中部电力公司也退出了装机容量为1.7吉瓦的海上风电项目。该项目为两家企业于2021年参与政府大规模招标并中标。
由法国电力公司与英国壳牌石油公司合资成立的公司原计划在美国东部推进装机容量为2.8吉瓦的海上风电项目。但在今年1月,壳牌因项目盈利性恶化而决定退出一事浮出水面。之后,由于美国特朗普政府取消风电开发许可,合资公司于8月正式决定中止这一项目。在政策持续不明朗的背景下,能否出现新的出资方尚难预料。
睿咨得能源公司海上风电高级分析师佩特拉·曼努埃尔认为,开发成本高涨的局面“将持续一至两年”。据分析,影响因素包括,铜等原材料价格持续居高不下,以及美国通用电气绿色新能源公司停止接受海上风电核心部件——涡轮机的订单,导致涡轮机供需紧张。
曼努埃尔强调:“在投资石油和天然气更易盈利的环境下,短期一定程度的政策支持对投资者增强投资海上风电的信心至关重要。开发商也要采取增加收益的措施,包括与用户签订购电协议等。”(编PG电子官方网站 PG电子网址译/刘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