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汽轮机内汽液两相非平衡凝结、两相间的速度差异、叶片表面形成水膜等均会引起湿汽损失,从而导致机组效率下降和叶片水蚀损坏。对此,本文通过分析比较国内外湿汽损失评估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现有的研究方法和目前存在的问题,讨论了湿汽损失系数的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修正。结果表明:湿汽损失可分为热力学损失、水滴阻力损失、制动损失、疏水损失、离心损失和汽轮机出口损失,热力学损失占湿汽损失的80%以上,水滴阻力损失和制动损失所占比例较小;机组类型、盐分含量、运行工况等因素均会对湿汽损失系数产生影响。湿汽损失定量评估为汽轮机通流部分的设计和改造提供了理论参考。
摘要:为实现发电厂的远程控制管理、全厂无人长期值守、自动最优运行,基于不同发电模式,提出了以低碳、清洁、环保、安全、节能为目标的绿色智能发电概念,并对其主要特征和技术进行了探讨。指出了绿色智能发电应从建设完整的数字化电厂起步,充分融合自动化、信息化相关技术,并以环保、节能、智能运行、管理集中、开放互动为主要特征,以期逐步实现人力资源、财务、物资的集约化管理,创建新型大运行、大维修、大诊断、大营销模式,从而使绿色智能发电成为可能。
摘要:针对大型燃煤机组综合性能多指标评价问题,采用优劣解距离(TOPSIS)法、熵值法及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建立了综合考虑机组可靠性、经济性及环保性要求的火电机组性能综合评价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6台600MW机组,分别取各机组指标最优值和最差值为假定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计算各机组方案与最优方案的相对贴近度大小,并依此判定机组综合性能的优劣,给出了机组排序结果。对组合权重松弛因子d从0到1连续取值,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随AHP权重对熵值权重修正程度的不同,机组排序结果受其影响很小,通过比较得出d取1时主观权重与客观权重的线性组合比较适用于本文所建立的机组综合评价模型。
摘要:针对某超超临界1 000 MW机组锅炉螺旋管圈水冷壁设计方案,对水平倾角20°的光管内汽水两相流动不稳定性进行了试验研究,重点分析了压力降脉动和密度波脉动发生的边界条件和可压缩容积、压力、质量流率等参数对脉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上述系统参数对2种脉动的界限热流密度的影响具有较好的规律性,与已有文献报道一致,但部分参数对界限含汽率的影响则因试验条件而异;低过冷度下的光管内压力降脉动的界限热流密度大于高过冷度下的内螺纹管内压力降脉动的界限热流密度;根据试验结果,得到了压力降脉动和密度波脉动在不同系统参数条件下界限热流密度及界限含汽率的变化范围和脉动起始点关系式。
摘要:针对某超超临界1 000 MW机组塔式锅炉过热器,建立了准二维离散集总参数模型,并采用Visual Basic语言开发了一套锅炉过热器壁温及其蒸汽侧氧化皮厚度的计算软件,计算了不同负荷下锅炉过热器各处的管壁温度及氧化皮厚度,并分析了负荷对过热器管壁温度的影响,以及不同过热器、管壁温度、蒸汽参数对氧化皮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管道材料下,管壁平均温度越高,管壁温度的变化对氧化皮增长速度影响越大;蒸汽流量对氧化皮生长速率影响较大,蒸汽流量的降低将极大地加速氧化皮生长;蒸汽压力对氧化皮生长的影响需从物理与化学两方面综合考虑。
摘要:为了获得较高的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反应器内脱硝效率,通过Fluent软件耦合SCR详细反应机理的方法建立了脱硝反应三维数值模型,研究了脱硝反应入口烟气速度及氨氮摩尔比分布不均对脱硝效率和氨逃逸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首层催化剂入口烟气速度分布不均对脱硝反应影响不大;氨氮摩尔比分布不均对脱硝反应影响较大,当氨氮摩尔比为0.85∶1时,其相对偏差系数从0增大到30%,2层催化剂的脱硝效率从84.6%降低到77.8%,出口氨逃逸量从2.02×10^-6增大到36.00×10^-6。所以在设计SCR脱硝反应器时,应尽可能地提高喷氨格栅及混合器对NH3和NO的混合效果,使进入前层催化剂的氨氮摩尔比相对偏差控制在5%以内。
摘要:风电-压缩空气联合运行系统中存在多种能量输入,从而使得对其系统性能的评价更为复杂。为了准确衡量风能在系统中的存储、释放、转换特性,本文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热经济学原理,在火用成本分析方法基础上提出利用风能火用流比例系数α和风能火用成本比例系数γ评价风电-压缩空气储能联合运行系统中风电存储能耗特性和经济性。实例计算结果表明:风电-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单位发电火用成本为1.038元/(kW·h),其中释放存储的风能所占单位发电火用成本比例85.71%,该比例会随着风电成本和天然气价格的增加而降低。该方法可在系统中存在不同能量输入时详细地描述风能在存储和释放过程中的能耗特性和存储风能所需的成本,为储能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摘要:以某燃气轮机高压涡轮动叶为研究对象,在主流雷诺数为9×104条件下,对进气攻角分别为-5°,0°,5°以及端壁有、无滑移时的凹槽叶顶旋涡结构和换热系数进行了数值模拟及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压力系数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说明本文数值模拟结果有效;无端壁滑移时,叶顶靠近压力面侧前缘产生的泄漏涡向吸力面和尾缘同时发展,叶顶换热系数沿叶型中弧线方向减小;端壁滑移缩小了泄漏涡尺度,泄漏流均匀地从压力面流向吸力面;叶顶换热系数沿垂直于弦长方向减小;端壁滑移虽然降低了间隙内泄漏流速度,但却使叶顶平均换热系数略有增大;端壁滑移使3种攻角的叶顶最高换热系数分别降低了7.5%,8.1%和19.2%;攻角从-5°变化到5°,端壁滑移和无滑移时的最高换热系数分别降低了14.9%和22.4%,无论端壁有无滑移,叶顶平均换热系数均降低了约11.8%。
摘要:提出一种基于协方差指标的火电机组协调控制系统性能模糊评价新方法。该方法采用历史数据基准下的协方差指标,将基准数据与监测数据的协方差矩阵行列式的比值作为控制系统性能的评价指标值。利用隶属度函数对基于协方差指标的判断准则进行改进,将原定量评价转化为定性评价,并通过协调控制系统模型仿真数据以及现场工业数据验证了该评价方法的有效性。
摘要:在燃煤锅炉上新建立了一套炉前加入卤化物添加剂的全烟气氧化协同脱汞系统,对入炉煤、炉底渣、飞灰、脱硫石膏、脱硫废水和排放烟气进行了脱汞前、后全口径汞平衡测量,并采用吸附管离线采样法测量了湿法脱硫(WFGD)前、后的烟气总汞量和分形态汞含量分布。采用添加卤化物的氧化协同脱汞技术在最佳添加剂Br/Hg摩尔比为3 670下,持续运行1年后的结果表明:在入炉煤中加入卤化物添加剂后,脱硫前烟气中Hg2+的质量分数由30%升至80%;飞灰和WFGD的脱汞量分别增加了0.9和1.5倍;整体脱汞效率从33%升至90%,烟气排放的汞质量浓度从2.21μg/m3降至0.26μg/m3;而投运成本仅增加了0.05分/(kW·h)。
摘要:某超超临界1 000 MW机组加装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烟气脱硝装置后空气预热器板结灰明显增加。对此,通过振筛机和标准筛,以及煤灰热PG电子官方网站 PG电子网址重试验,对板结灰和飞灰进行了实验对比。结果表明:板结灰的热解失重量为10.5%,而飞灰的热解失重量不足1%,差异明显;升温速率对飞灰失重影响非常小;在粒径小于125μm时,飞灰中可燃物质量分数比较均匀,而当粒径大于125μm时,飞灰可燃物质量分数显著升高;粒径在≥50-63μm的飞灰中可燃物含量最高。
摘要:建立了发电机转子-护环-中心环互相接触的有限元计算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了静止状态、稳态额定负荷、负荷变动和多个启、停过程的温度和应力计算分析,采用耦合方程多次迭代的方法计算护环、转子与中心环之间的接触应力,得到了发电机转子护环的稳态和瞬态温度、应力计算结果,以及各工况和瞬态过程接触部位的径向应力分布曲线。结果表明:发电机转子护环低周疲劳寿命最薄弱部位的最大等效应力发生在冷态静止工况下,为967.35 MPa;发电机转子护环与转子的最大接触应力发生在冷态静止工况下,为1 364.50 MPa。
摘要:使用自制的烟气腐蚀试验装置,在模拟燃用贵州六枝烟煤的烟气/煤灰环境中,研究700℃时617B合金的腐蚀行为。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B合金的腐蚀层PG电子模拟器 PG电子网站形貌、成分和物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试验前120h,617B合金表面生成了具有保护作用的Cr2O3保护膜,腐蚀速率低;之后,腐蚀速率增大,腐蚀层物相主要为NiCr2O4和少量的CoCr2O4。
摘要:研究通过离散单元法(DEM)模拟直观获得滚筒中的颗粒运动情况,分析滚筒中处于滚落状态下颗粒床的结构特点。结果表明:1)颗粒运动周期、主动层颗粒最大速率、主动层最大厚度、主动层最大厚度与料床最大深度之比的模拟值与理论模型的计算值相吻合;2)颗粒运动周期随转速的增加而减小,随填充率、滚筒直径的增加而增大;3)主动层颗粒最大速率随转速、填充率、滚筒直径的增加而增大;4)主动层最大厚度随转速、填充率、滚筒直径的增加而增大,δ/h随转速和滚筒直径的增加而减小,随填充率的增加而增大。
摘要:通过分析痕量氯离子检测方法应用现状,提出了一种电厂水汽系统痕量氯离子在线测量方法。该方法在分光光度法的基础上改进了显色剂配方、加装了浓缩系统及废液处理装置,其中显色剂是由多种添加剂复配而成的水溶性药剂,毒性低,该方法可在线μg/L范围内的氯离子。将该方法应用于300MW,600MW及1 000MW机组的水样氯离子在线监测,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痕量氯离子在线测量系统最低检测限可达到0.2μg/L,测量结果的相对偏差小,在该测量范围内有较好的重复性及准确度,适于电厂水汽系统各取样点氯离子质量浓度的监测。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翔路99号博源科技广场A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