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2025海上风电专题研究报告:十五五国内海风开发稳步推进,欧洲和日韩海风蓄势待发
2024年,全球海上风电行业交出了一PG电子 PG平台份亮眼的成绩单:新增并网装机容量达8GW,创历史第四高;全年项目拍卖容量突破56GW,创下新纪录;同时,全球在建项目规模达48GW,刷新历史峰值。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指出,海上风电正站在关键转折点上,尽管短期面临海事审批复杂、电网接入瓶颈等挑战,但中期前景依然强劲,中国、欧洲等主流市场持续发力,日本、韩国等亚太新兴市场也实现政策突破,为行业下一阶段增长奠定基础。
如今,海上风电已不再是小众选项。从经济性看,其度电成本已具备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实力。以中国为例,2024年海上风电度电成本区间为0.28~0.41元/千瓦时,与火电相比具备显著优势,且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链成熟,未来成本仍有下降空间。
在环保层面,海上风电的优势更为突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IPCC)数据显示,海上风电全生命周期度电碳排放仅为12gCO₂,远低于火电的820gCO₂和燃气发电的490gCO₂,是理想的低碳清洁能源。
不仅如此,海上风电还自带外部友好性特质:远离居民区,规避了噪声和景观污染问题;可选择风况更优的海域,发电效率(容量系数)更高;靠近东部沿海等电力负荷中心,能降低基础设施投入;同时,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它还能带动当地新兴产业发展、拉动投资与就业,成为多地能源转型的优选方案。
作为全球海上风电的主力军,中国在2024年的表现尤为突出。当年新增装机4.96GW,占全球总量的62%;累计并网容量达44.9GW,占全球54%,稳居世界第一。从发展节奏看,2022-2024年,中国海上风电新增核准容量连续三年增长,分别达8.5GW、12.1GW和14.6GW,为后续建设储备了充足项目。
在规划层面,中国十四五期间计划新增海上风电装机65-70GW,尽管按当前进度,实际完成量可能在43GW左右,仍有20-25GW的规划空间待释放,但长远来看,深远海开发将成为新的增长引擎。据统计,中国国管海域(领海线以外专属经济区)已批复的深远海风电规划容量达148.6GW,广东、上海、浙江等地均有超20GW的储备项目,为十五五期间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坚实支撑。
作为海上风电的发源地,欧洲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成熟的产业链。1991年,世界首个固定式海上风电项目在丹麦落地;2009年,挪威建成首个兆瓦级漂浮式项目。截至2024年底,欧洲累计海上风电装机超36GW,占全球44%,仍是全球重要的市场力量。
不过,2022年以来,受通胀、供应链紧张等因素影响,欧洲海上风电装机节奏放缓,2024年新增装机仅2.7GW,创多年新低。但这并未动摇其长期发展决心:2024年欧洲海上风电招标容量达49GW,同比激增262%;投资总额达79亿欧元,刷新历史纪录。各国政策也持续加码:英国推出清洁产业奖金,为每GW项目提供2700万英镑初始资金;丹麦终结负补贴政策,计划投入约603亿元人民币补贴新项目;法国、德国分别规划9GW、12GW的新招标容量,欧洲市场的潜力有望在十五五期间集中释放。
亚太地区的日本、韩国正成为海上风电的后起之秀。日本虽处于起步阶段,但野心不小:计划2030年装机达10GW,2040年达30-45GW。2024年,日本通过法律修正案,将海上风电开发区域从领海拓展至专属经济区,海域可利用面积扩大10倍,为未来开发扫清了PG电子官方网站 PG电子网址空间障碍。目前,日本已完成三轮项目拍卖,合计容量4.6GW,预计2028-2030年陆续投产。
韩国则通过制度创新加速推进:2025年实施《海上风电特别法》,将项目开发从民间主导转为政府规划主导,简化审批流程。2024年,韩国完成首个漂浮式风电项目拍卖(750MW),并计划2024-2026年招标7-8GW项目。值得关注的PG电子官方网站 PG电子网址是,中国企业已在日韩市场崭露头角:明阳智能成为首个获得日本船级社认证的中国整机商,泰胜风能、大金重工等企业也已实现设备交付或合作落地。
随着近海资源开发趋近饱和,深远海和漂浮式风电成为行业新方向。2024年,全球漂浮式风电项目新增招标容量达1.9GW,法国、韩国、英国等国的大型项目相继落地。中国也在积极布局,截至2024年底已建成5个漂浮式示范项目,累计装机40MW,占全球14.3%;海南万宁100MW项目计划2025年底投产,更多项目正在推进中。
漂浮式风电不仅拓展了海上风电的应用场景,还带动了产业链升级:对海缆、管桩的技术规格要求更高,同时催生了系泊链等新需求。业内预测,2030年后全球漂浮式风电将进入爆发期,2030-2035年市场容量有望从1GW增长到5GW,成为拉动行业增长的新引擎。
从全球视角看,海上风电正从补充能源向主力能源加速迈进。在中国的稳步推进、欧美日韩的政策加码以及技术创新的驱动下,这个清洁、高效的能源品类,将在全球能源转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实现大规模安全清洁电力供应提供坚实支撑。